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军学者杨韶刚作品
中年危机、遭遇精神暴力、在关系中不被需要、面临失去工作或健康的风险、价值观遭到动摇,人的存在感就会被削弱
不安全感引发仿佛将要死亡的恐惧,这就是焦虑与无意义感的源头
本书从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·梅的观点出发,回答一个问题:人,为什么需要存在感?答案是:因为我们无法忍受它的反面——死亡焦虑,即当我们的“存在”受到威胁时,不安全感带来的强烈恐惧。
什么可以被称为一个人的“存在”?或者在哪些情况下,我们会觉得自己很没存在感?
当我们无法肯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,自我评价常常受到他人的影响;
当我们无法在关系中感受到“被需要”,从而无法构建自我认可:比如无法在亲子关系中感受到自己是否称职,或无法在工作关系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;
当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:比如面临可能失去工作、财富、健康的危险;
当一些与生命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信念遭到动摇的时候:比如无法完成内心期待自己扮演的角色,或长期坚持的价值观变得不再适用于当下。
在这些时刻,一个人的“存在”受到了威胁,产生一种“自己仿佛不存在”的消亡感,或将要被“杀死”的恐惧,这种心理体验就是死亡焦虑。时代的转变、疾病的暴发、激烈的职场竞争、关系中的心理暴力,都容易削弱一个人的存在感。
作者借罗洛·梅之口,将“存在感”这个一直以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,通过不同维度的举例,让读者知道了一个人的“存在”是由哪些面向构成的,以及为什么当我们无法解决现实中的存在问题时,会产生不安、恐惧、焦虑、迷茫、丧失意义感等一系列反应。
心理困境的根源是存在感的丧失。本书也通过罗洛·梅的存在主义治疗观,从“如何理解和对抗焦虑”“如何学会与人建立有爱的联结”“如何实现健康人格”等方面,给出了增强存在感的建议。
相关图书
《新史纪丛书系列》[套装共10本]
建安,作为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,一共被使用了二十五年。 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是建安年代的中间点,也是汉末三国的转折点。 这一年,曹操在黄河边确立了对北方的统治,这一年;曹操因长江边的一场失败而失去...
《独异性社会》现代的结构转型
独异才是王牌,不凡方获推崇,普遍标准之物没有吸引力。过着平凡日子的普通人被看作千篇一律的面孔。万事万物的新准则,就是品位不凡、人生精彩的“真”主体,还有那些 无可替代的货品、文化活动、社团和城市。晚现...
《愈平靜愈有生產力》克里斯贝利
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》作者意外當機後重開機新作 生產力再升級、專注力再深進的扎根基本功――找回平靜心 追求生產力過了頭,焦慮反而會開始吃掉你的生產力 符合科學、適合實作的簡單練習, 幫助你消除壓力、克服...